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8集课程复讲 |
熊世玉学长 |
|
尊敬的老师、各位学长,大家好! 以下是末学这次课的课程复讲。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:我们跟任何人谈话,要抓住一个原则,要见到人家就要夸,你可以称赞他的孩子,你可以称赞他的优点,我们都很欢喜别人对我们赞叹。 最想做到的一句话:人愈熟不能愈随便,应该愈熟要愈尊重,所以礼不可失,纵使再亲的人,礼貌要时时提得起来。 一.课程提纲 1、苏格拉底的启示——学问贵在坚持 2、父母呼,应勿缓 1)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,在观照自己的存心。 2)做人生的抉择应询问父母的意见 3)熟而有礼 4)跟人谈话的原则——见到人家要先夸 3、父母责,须顺承。这个“顺”有几种情况? 4、老师教,须敬听。长官教,须敬听。 5、冬则温,夏则凊。 6、要变的是形式,不变的是本质。 7、养父母之身 8、养父母之心 9、养父母之志
二、课程复讲 1、苏格拉底的启示——学问贵在坚持 苏格拉底是西方一位很有名的哲人,他跟学生第一次上课,就告诉大家:今天只教一个动作,就是把手甩到前面,再甩到后面,就这样甩手,每天甩三百下。学生听了也觉得很简单,过了一个月,苏格拉底上课的时候问:现在还在甩手的请举手!还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在做;过了两个月再问,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还在做;又过了一年再问,只剩下一个人在做而已,这个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哲人,也是苏格拉底的传人——柏拉图。 苏格拉底的启示告诉我们,求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坚持。当我们坚持每天都能安排时间去深入圣贤教诲,日积月累,滴水穿石,学问必能有所成就。结合学习《弟子规》,蔡老师前几次课给我们开的“中药”——早晚一遍弟子规,早上是提醒,晚上是反省。只要坚持服用,必能收到疗效。
2、父母呼,应勿缓
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,在事上,父母呼唤我们应该及时回答,不能不吱声或者慢吞吞很久才答应。但它还有一个重要的本质,就是用一份恭敬的心对待父母,这一份恭敬心应该从对父母开始,推而广之到对一切人都不失恭敬。
1)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,在观照自己的存心。
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,在观照自己的存心。当念头不对了,我们能及时发觉,赶快修正,那么言语和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。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:当我们在与父母交谈时,可能不会很大声,但是心里会有不耐烦。这个时候我们要很敏锐地察觉,好好去调整,提起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,提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,把这种不良情绪消融掉。
2)做人生的抉择应询问父母的意见
蔡老师有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,当他在面临人生的抉择,准备从私立大学转到公立大学的时候,他能恭恭敬敬地跟他父亲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,征询父亲的意见。这种对父亲恭敬有礼的态度,深深地感动了蔡老师,相信也深深地感动了所有听到这个故事的人。“见人善,即思齐”,我们应当反思自己在做人生抉择的时候,有没有询问过父母的意见?有没有把自己的现状跟父母说清楚?如果父母都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,在干什么,那不知道让他们操了多少心!
3)熟而有礼
我们往往在于外面的人相处时,能够处处注意礼貌和礼节,可是与家人相处时,就忽略了这一点,变得很随便,家庭气氛也往往在这种随便当中,变得不那么融洽。其实人不能愈熟就愈随便,应该愈熟愈尊重,所以礼不可失,纵使再亲的人,礼貌也要时时提得起来,当我们的态度一修正,整个家庭的气氛都会修正过来,所以不要小看言语态度的力量,要熟而有礼。
4)跟人谈话的原则——见到人家要先夸 人大都是喜欢被人称赞不喜欢被人批评,我们自己也是如此。所以,要将心比心,随顺人情。与人交谈,见到人家就要先夸,我们可以称赞他的优点,也可以称赞他的小孩,那么对方的心里会很喜悦,这个时候如果有什么建议或者意见要提,对方才比较容易接受,这都是说话的智慧。
3、父母责,须顺承。这个“顺”有几种情况? 父母责,须顺承。这个“顺”绝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,我们都要照做。要先判断对错,要理智的孝顺。所以这个“顺”有两种情况:如果父母对我们的要求、责罚是正确的,那我们要好好记住,听从父母的教诲;如果父母对我们的要求、责罚是不对的,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当面顶撞,而是要顺势而为,等以后又适当的时机再和父母沟通。 4、老师教,须敬听。长官教,须敬听。 除了“父母教,须敬听”以外,老师教,也要”须敬听”。因为一个人的道德学问的成就,不仅要有一位好的老师教导,更要自己对老师、对学问有虔诚恭敬的心,一份恭敬就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。一开始跟老师学习,绝对不能批判,应该是先老老实实做,你老实做你就会有感受,当你的境界提升了,你就能慢慢理解到老师的话真实不虚。 长官叫,也要须敬听。一个人在学问、事业上的有没有好的成就,都要先从他的恭敬、谦卑心上去反省、考察。当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去,不要先抱怨一大堆,而是多听、多看、多学。长官怎么教,我们先老实去做,等到能力不断提高,对公司的了解不断加深,再适当给予领导一些建议,这样就比较妥当。 5、冬则温,夏则凊。 这句话是讲的一则典故。在东汉时期,有个孩子才九岁,叫做黄香。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,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。父亲的身体不是很好,所以在冬天的时候,黄香怕父亲受凉,就先钻进被窝,把棉被先弄暖和了才请父亲上床睡觉;夏天的时候很热,黄香就先用扇子把床扇凉了,才请父亲去睡觉。从这一点小事当中,我们也能体会到黄香处处为父亲着想的存心,这么小的年纪就有这么好的孝心,实在令人钦佩。所以当时的皇帝听到黄香的孝行以后,也赞叹备至,赞道:“江夏黄香,天下无双”。经过皇帝这么一赞叹,相信当时的人民都会以黄香为榜样,整个国家孝顺的风气会大大增强。所以,作为家长,作为老师,我们要明白自己所强调的、所爱好的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,当父母重视德行,小孩就会重视德行;当老师重视德行,小孩就会起而效法。
6、要变的是形式,不变的是本质。
在黄香的故事中,我们不仅要学到冬温夏凊这个行为,更重要的是体会到黄香的存心;存心是本质,本质绝对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;而冬温夏凊是形式,形式会变,因为人的生活方式会因时代而有所不同。所以,本质不能变,形式又不能不变,抓住了这个原则,我们在学习经文的时候就能掌握纲领,灵活变通。
7、养父母之身
一方面,父母的生活起居、食衣住行我们应该去关怀。如果离父母比较近,就可以时常回去看看父母,也观察一下父母吃穿用度有哪些需要,主动去买;现在由于网络的发达,就算离家远也一样可以通过网络帮父母购买所需用品,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,父母也会很欢喜。 另一方面,我们要尽早了解正确的健康知识,和父母沟通健康的观念,而且这个过程也不能操之过急,要循循善诱,慢慢地引导。
8、养父母之心
要让父母心里面能够常常很欢喜、很自在。当然前提是我们所作所为一定要让他安心、放心。如果我们的德行不好,为非作歹,纵然物质上供养再丰厚,父母还是不会快乐,反而为我们提心吊胆,这就没有做到养父母之心。中国的父母一般都比较含蓄,他心里面的感受,有时候不会在言语中流露,所以我们要善于体会父母的心境、父母的需要,善体亲心。
9、养父母之志 《孝经》有说道: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”,当我们用自己的道德学问,去对社会做贡献,最欣慰的就是我们的父母,还有老师,这就是养父母之志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